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六十七章 太宗之约(2 / 2)


“扶摇子陈抟,太宗年间便去世了,还会在人间吗?”赵祯不免有所怀疑。

“陈抟故去之时已有百余岁,倘若仍旧在世,当有一百七十余岁,着实匪夷所思。”

赵元俨沉吟道:“不过陈抟是道家高人,素有神仙之名,本就玄奥,未尝没有可能,而且我记得……”

“皇叔知晓什么隐情吗?”

“臣曾听几位皇兄提起,雍熙年间,父皇曾数次召见陈抟,求教天下兴亡,安邦兴国之事。”

赵元俨回忆久远往事,悠悠道:“据说父皇召见陈抟之时,屏退左右,禁军驻于殿前,言谈不传六耳,故无人知晓交谈内容。

记得幼年被父皇抱在怀中玩耍,闻听陈抟病故之讯,父皇曾沉默多时,良久不语。”

“原来如此!”

赵祯虽在《太宗实录》上看到记载,但寥寥几笔,哪有赵元俨这等亲历者清楚。

赵元俨续道:“适才杨三郎声称陈抟答允什么人,送东西来东京云云,臣当真有些怀疑,是否当年陈抟与父皇有过约定,而今借杨三郎前来履约?

不过仔细想想,着实匪夷所思,并无旁证,难以确信。”

“大伴,你觉得呢?”

王守忠低声道:“信口雌黄并非没有可能,不过那些神奇之物确实存在,杨三郎的才能也超乎寻常,这些都有目共睹。

老奴在想,即便是编造谎言,想来也有更加合理的说辞,没必要说的这般神乎其神……”

“大伴所言不无道理。”

赵祯对此表示认同,毕竟大多数时候,说谎会刻意讲究逻辑,让人信服。没必要吹嘘玄奥,徒增怀疑。

“老奴已经查过了,大内膳房并无鸳鸯五珍脍这道菜,断不会有人潜入大内膳房月余而不为人知。”

也不知身在龙舟之上,王守忠是怎么联系查证的,只听他信誓旦旦道:“看起来不像是杨三郎说谎,兴许是那位洪七公吹嘘也未可知。”

赵元俨、赵祯纷纷点头,一个说谎之人,不会留下这么大的破绽。敢于信誓旦旦道来,反倒更显真实。

“还有一事。”

王守忠取出那个塑料矿泉水瓶盖,低声道:“此物上面有些图符,寻多位博学之士并不识得。

后老奴派人描摹之后,前往泉州寻异域番人辨认,昨日传回消息,有人识得。”

“是何意?”

“数字!”王守忠道:“一位来自大食的海商声称与其故乡的数字颇为相似,其意应为:二零一七零一二五,一五〇三。”

如果杨浩在场,自然明白这是矿泉水的生产时间。

但大宋皇帝赵祯和荆王赵元俨则面面相觑,如同丈二的和尚,完全摸不着头脑。

王守忠道:“虽不解其意,但似可佐证此物至少来自大食这等异域之地,如果杨浩没去过,那么赠物于他之人定然去过。”

“大食之地有土豆、玉米吗?”

王守忠道:“老奴派人旁敲侧击询问过,无人知晓,或许此物来自于其他异域之地吧!”

尽管杨浩所言匪夷所思,但种种实物和迹象摆在眼前,似乎都在佐证其真实性。

赵祯沉吟许久,不由哂笑道:“罢了,何必刨根问底呢?只要此子能为我大宋尽忠,他携带或捣鼓之物能使大宋富强,那便是上天的恩赐。

不…是扶摇子希夷先生应太宗之约,送来我大宋的人才,是我大宋兴复之吉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