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章 逃难的队伍长又长(2 / 2)


灾害发生,官府必然是要赈灾的,可杨田氏却说除了华阴城门处施粥之外,并无其他。而且那粥便如清水一般,见不到几粒米,哄嘴都不行。

灾民们也闹过,县令径直打开了常平仓,里面空空如也,存粮大都被运去了环庆路前线,而新粮尚未运到。

华阴乃大宋名相寇准的老家,县令不敢弄虚作假,更不敢对百姓过于强硬。无奈含泪道歉,声称对不起华阴父老,也默许了百姓出门逃难。

大灾之年,颗粒无收,官府赈济无望,百姓只有一个选择,趁着还有点力气,尽快逃难求生。

西边的京兆府(长安)早已不复前唐那般繁荣,且与西贼的战事好像尚未完全停歇,百姓自然不愿前往。

相反,自华阴东出潼关就是京西路、河南府,距离近,且皆是富庶之地,总能有口饭吃,不至饿死。

于是乎,潼关官道上,逃难的队伍长又长,一眼瞧去,不见首尾。

华阴到潼关,不过六十里路,快马加鞭一两个时辰就能到,但拖家带口逃难可就慢了。

清晨出发到晌午的时候,杨浩感觉走了不到二十里路。

满地泥泞,鞋子根本穿不住,大多数时候实际在赤脚行走,一个妇女,一个少年,还要轮流背个孩子,何况身处慢悠悠的逃难队伍中,压根走不快。

一路上,不时会见到有人倒在路边,再也没有起来。除了他至亲会伏在尸体哭泣一会外,没有人多看一眼。

死亡见的多了,就会麻木!

甚至有不少家人哭一会之后,顾不上收尸掩埋,便会起身继续赶路。

为了生存,珍惜每一份力气,尽快逃生努力求生,这个可以理解。但不时看到倒在路边,曝尸荒野的尸体,杨浩很担心。

如果官府不及时处理,掩埋尸体,瘟疫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关中的灾情只会雪上加霜。

升斗小民,自然插不上手,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离开。

可惜天色已晚,逃难的人们不得不停下,寻找栖身之所,杨浩一家也不例外。

官道边但凡有一片屋檐的地方都积满了人,难民根本不讲究,但凡能遮风避雨,倚在墙边便能沉沉睡去。

当然了,大部分人都是与亲族、同乡聚集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当杨浩一家三口姗姗来迟时,官道边的小村庄里已经没有位置。

无可奈何,杨浩只得带着杨田氏母女来到村外,在一棵大树下暂住。

这里距离村子和人群不远,晚上再点堆火,野兽是不敢来的,有蓑衣垫地,也能将就一晚。

树枝有些潮湿不易燃,不过瞧见树上的喜鹊巢时,杨浩顿时兴奋不已,那可是一大堆干柴。

情况紧急,只能对不起喜鹊了,杨浩当即爬上树梢,自小在农村长大,爬树是一项基本技能。

让他更惊喜的是,巢里竟然还有几个鸟蛋,很少有鸟类秋天产卵,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幼鸟很难存活。

杨浩也便不多顾及,在掀掉喜鹊巢之前,小心翼翼地将几颗鸟蛋揣在怀里,这是无比珍贵的食物。

点起一堆篝火,迅速将剩余的肉串加热,在肉香传出去之前,分给婶娘与妹妹食用。

杨田氏有点舍不得吃,她知道这是最后的食物,吃完了明天就该闹饥荒了。

但杨浩却坚定地劝道:“婶娘,别多想,赶紧吃,吃下去的食物才是我们自己的www.shukeba.com。”

一边说,杨浩自己也狼吞虎咽起来,同时不忘将几块肉塞进大黄的嘴里,杨田氏见状只好应允。

吃完最后一块羊肉,喝一口热水,在逃难途中堪称是巨大的享受,杨浩本想靠在树干上休息片刻。

不曾远远瞧见有几个人影朝火堆走来,杨浩赶忙收起小奶锅,并将迅速将刚刚煮好的鸟蛋藏起来。同时不忘抹去嘴上的油渍,将破斗笠唿扇几下,彻底散去肉香味。

俗话说:财不露白,但在灾荒之年,逃难的路上,“食不露白”更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