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34章 谁是黄雀?(11)(1 / 2)

第334章 谁是黄雀?(11)

A ,最快更新盛世慈光(重生)最新章节!

在场众人之前被神迹震撼,产生敬畏。现在呢?就算没神迹,大家也被这个王者的贡献精神感动,心中产生真正的崇敬与爱戴,也没谁责怪皇帝爱哭,他们也想哭好么?

国有楚王,大幸万年!

沐慈却奇怪道:“干嘛?我封盐场有新的制盐方法,要多少有多少,卖这个价格都有得赚的。”

沐慈让李康去封地为相,不仅让他生产军需药品和建设海港,更让他带走了好些发明创造型人才,同时发布了许多任务,其中就有建设海滨盐场,改进制盐方法这个任务。

古代人的智慧不容小看。重赏之下,又有专利保护,极大激发了工匠的积极性,已经出成果了。又有数万战犯在干活,现在海滨盐场的产出量大,急需一个销路……刚好朝廷需要,两利两好。

沐慈又大方道:“三哥,我这边制盐新法有专利保护,你想要的话,可以花钱购买新法,以后你卖官盐的价格会比我现在的批发价还便宜。”

众人:“……”

沐惗:“……”有点哭不下去了怎么办?他破涕为笑,在弟弟的王服上蹭干眼泪,狠狠拍了他的肩膀,声音有点哑,但还是很土豪,“专利卖多少钱你只管开个价。”

再高的价格,和他与国家所得利益相比,都微不足道。

沐慈点头:“行,这个明天再说,仁安殿使的案子已经审明,李易之鼓动御林军叛乱一事也该审理了,问问幕后主使。快点审完我好回家睡觉。”

众人:“……”话说现在一点也不沉重,甚至有点欢脱的气氛,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谢太妃本来还想找个机会刺上几句的,可现在气氛其乐融融,她一直找不到好机会说话,现在听得要审问李易之,找幕后主谋,她脸色刷白,更不敢说话了。

后面的审理就比较顺畅了,仁安殿使供述自己受谢贤妃指使,在点心及药膳汤中下迷药。

李易之也不是个多贞烈的人,一审二问也招供了,却只供认说受谢贤妃蛊惑,受高官厚禄所诱,配合仁安殿使行动,欲趁皇帝和楚王昏迷之际,诛杀楚王。但拒不承认想伤害皇帝,并说谢贤妃只下了迷药,而非见血封喉的□□,可见也不想害皇帝性命。

至于李易之和永嘉公主的私情,李易之拒不承认,这种事没抓奸在|床都说不清,永嘉毕竟是公主,皇室还要点脸面,并没谁敢咄咄逼人,揪住不放。

其他旁证,包括德光帝身边的内侍李海也只指证谢贤妃。谢贤妃也是最有动机的,最大的两个皇子都是她所生,一个快十岁了,不小了。谢贤妃完全不怕皇帝死去,甚至可以说巴不得改朝换代,好垂帘听政,从此掌权。

没人攀扯谢太妃。谢太妃大大松口气,见沐惗不断看向她,就抓着沐惗的袖子,无辜道:“三郎,我是你的亲生母亲,怎么可能害你?都是谢婉,竟然如此恶毒。”

沐惗这会儿已经心灰意冷,就算谢太妃没害自己,只让沐惗心里稍微好受——自己还不算众叛亲离。他却不再信任,也不敢信任谢太妃。沐惗不再犹豫摆荡,也不心存奢望,慢慢把自己的袖子从太妃手里拽出来,冷声说:“母妃,后宫不得干政,这里不是您该呆的地方,还是回后宫去吧。”

谢太妃气得眼一黑往后栽倒,梅皇后飞快扶住她,却被她狠狠推开。

谢太妃看了沐惗好几眼:“你好……你很好……”又狠狠看了沐慈几眼,愤愤离开了。

大家一点都不同情太妃,纷纷庆幸先帝对她防范——这么一个妾,一直仗着皇帝生母的身份干预政事,搅风搅雨,挑拨天家兄弟反目。自己作死就算了,还想拖累整个国家陪葬。

现在皇帝看清她的真面目,真是普大喜奔。

沐惗见梅皇后好心扶持谢太妃,却被谢太妃抓破手背,赶紧抓过她的手查看,让人叫御医。现在沐惗心中恨极了谢贤妃,曾经有多爱,现在就有多么恼恨自己有眼无珠。他看向梅皇后的目光柔和,怎么看怎么顺眼,也记起梅皇后曾让自己善待弟弟。

有了对比,沐惗便十分怜惜道:“皇后,这些年,你受苦了。”

梅皇后眼圈儿微红,却半点不抱怨,大度一笑:“不苦,都是臣妾的本分。”并没有提别的。

沐惗十分感动,这么个识大体,顾大局,又心正良善的好女人,之前自己怎么眼瞎看不见呢?反而抱着谢贤妃那种恶毒的女人当宝贝,为了鱼目丢了珍珠。

苏砚是最欣慰的,兄弟和睦,帝后和睦,多好啊。

这次抓出谢贤妃这个主谋,清河王没有再往深处挖掘,飞快结案。不然呢?叫皇帝逼死亲母么?而且楚王这个最大的受害者也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并没有提出异议。

真聪明,也是真大度。

三法司审完结案,一品文武附议,上交圣裁。

德光帝当庭依法判决:褫夺谢贤妃一切封号尊荣,贬为庶人,收入冷宫,鸩酒赐死。李易之、龙骑卫指挥使、仁安殿使判斩立决,即刻执行。李海等从犯判刺配流放。

又查明大皇子与二皇子与此事无关,不做牵连,至于判给谁抚养,另行再议。

宫变不可能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为皇族颜面对外不好详细解释,所以全由李易之背黑锅。李敏之并未涉案且毫不知情,不株连,但李敏之表示无颜见人,当庭辞官。德光帝再三挽留不用就准了他。

李易之的父亲老荣养公判了教养不严之罪,降封号两级为荣养伯,以儆效尤,望各世家严格约束子弟。

因重华宫“御林军”护驾有功,不仅不追究射杀御林军的责任,反而各种表扬赏赐。因这些人实际是楚王的,德光帝不好加官进爵,就大大奖励了金银,记了功绩点。

同时,楚王为国为民,救灾有功,皇帝给他加了一个荣誉头衔,增加俸禄,给了许多赏赐。但大家都知道这些恩赏,相对沐慈又一次拯救大幸全国的功劳来说,实在太微小。好在沐慈也不是在意这些身外之物的人。

为补偿楚王,皇帝和宰执都在遏制虫灾的时候,大力宣传了楚王的功绩,使得他在民间又大大刷高了声望值。百姓因食虫而得到了实惠——免费的,雪白的精盐,于是私底下都叫楚王为“盐王”。

沐慈听闻,只能无语,此为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