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百七十五章(1 / 2)

第四百七十五章

原本根据日本和前清乃至北洋政府达成的协议,日本可以在东北拥有大量的驻军,以此保证日本政府在东北的所有利益。这个驻军的数目高达一个师团,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部队沿着铁路驻扎,数量同样不少。

另外还有抚顺,我们都清楚,抚顺拥有大量的煤矿资源,在后世被称作煤都(有煤都这个称号的城市还真不少,该不会是每隔几年轮换一次吧?),因为大量出产煤矿等资源而闻名于世。

但正因为日本在东北的存在,所以像抚顺这样的城市,基本上都处于日本的利益范围之内。先前国社政府执行‘七五工程’的时候,就是因为当时抚顺已经被日本弄到手了,所以不得不暂时将抚顺放下。

所以借着在山东获胜的机会,严绍必须把东北弄回来。

因为东北是中国最适合展重工业的地区,那里不但有大量的煤炭资源,而且还有大量的铁矿资源,甚至就连石油资源也拥有。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国家来说,东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如果能夺回东北,那么只需要经过几年的展,中国的实力便能得到极大的增强。事实上严绍现在已经开始盘算着一个东北展计划,只等把日本人赶出东北,就会开始这项计划――――――当然,考虑到东北的人口过少,严绍还想过移民一些人口过去,不过是资源性质的。

事实上后世东北的人口基本上都是移民过去的,原有的其实很少,而这部分人大部分都集中在山东和河北等省份,尤其是山东…

简单些讲,只要你到东北一些城市的公墓去一趟,看看上面的墓碑就知道。说十个里面有九个或许有些夸张,但如果说十个里面有八个是山东来的,基本上没多大问题…

再就是旅顺的问题。按照清政府和俄国签订的协议,旅顺将会在1922年归还给中国。当然,依着俄国人的脾气,到了1922年会归还给中国的可能性基本上等于零,严绍哪怕是用膝盖去想也想的出来,到时候俄国人肯定会逼着中国延长旅顺的期限。

只可惜,俄国人虽然想的不错。但是在日俄战争当中却把旅顺输给了日本。而日本则名正言顺的接收了旅顺要塞,跟着一起接收的还有1922年这个最后期限。

根据原来的历史,日本人是通过二十一条来延长了这个期限,不过现在吗…

威海和旅顺分别是位于我国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顶端的两个重镇,它们如同是两个恪尽职守的卫兵,扼守着渤海海峡。而渤海海峡则是进出我国唯一内海――――――渤海的唯一门户,也是拱卫京津地区的两大海防要塞。

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争夺中,英、俄是主要的对手。1898年,沙俄通过强租旅顺口和大连湾,使东北沦为它的势力范围,在华势力大有扩张。引起英国的强烈不满。在中俄就旅大租借问题谈判时,英国就极力反对。看到沙俄租借旅大已势不可免,英国政府决定强占威海卫,作为‘补偿’,来与沙俄抗衡。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27日,中俄《旅大租地条约》正式签订。次日,英国政府即电令驻华公使窦纳乐,并照会清政府。正式提出英国租借威海卫。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英国政府还争取了日本和德国的支持,清政府不敢拒绝,只是软弱无力地表示,租借一事须待日军撤出威海卫后才能商议。但英国政府迫不及待,竟扬言要派海军去烟台。在英国的军事恫吓下,总理衙门照会窦纳乐。同意将威海卫租借给英国,但租期必须与俄国租借旅大的期限相同,中国仍可使用威海卫港停泊兵轮,而且英国以后不得再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窦纳乐对前两点表示同意。对第三点却断然拒绝。他蛮横地宣称,英国租借威海卫是专为在北方抵制沙俄的势力,如果法国在南方占有口岸,英国还将‘另索一处抵之’。

这里暂且不提后面的故事,根据英国和清政府的协议,英国在威海的租界期是与俄国差不多的。同时英国租界威海的目的也是为了抵御俄国势力,所以,如果中国能够收回旅顺的话,便等于有了理由向英国索回威海卫,而只要有了威海卫和旅顺,渤海便可以重新成为中国的内海,而不是任由其他国家观光的观光区…

――――――――――――――――――――

除了东北之外,日本在中国大量存在的租界也是必须收回的,这点毋庸置疑,毕竟任谁也不会喜欢在自己国家内拥有大量其他国家的租界在。

还有日本在中国的驻军,根据国社政府和其他国家达成的协议,基本上几乎所有的列强国家都已经把自己在中国的驻军减少到了一个象征性的数字,唯有日本…

唯有日本,依旧在中国驻扎着大量的部队,比如说山海关和京津地区。

如果不是希望把这场战争限定在某个区域,使之成为一场局部战争的话,严绍早就对这些部队动手了,所以有了这个机会,严绍是肯定不会浪费的。

自然,跟着还有赔款一事,事实上,如果能够得到赔款的话,这大概将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获得赔款…

至于台湾…

国社政府并没有提出拿回台湾的要求,并不是不想,而是因为无论是严绍还是其他人都很清楚,单凭山东的一场胜仗,想要让日本乖乖把台湾归还回来还差了一些…

毕竟就算算上在山东的几万人,日本也不过损失了十几万人,凭着这十几万人就想着日本把台湾归还,无疑有些过于天真。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北推进,连着朝鲜一起拿下来,然后在用朝鲜和日本交换,这大概是唯一能让日本归还台湾的办法。

不过暂且不提别的,进攻朝鲜的代价毕竟还是太大了些…

说到底日本人在朝鲜毕竟经营多年,不像山东这边。一穷二白,虽然国防军的装备要比日本人强的多,但如果主动起攻势的话,伤亡肯定是少不了的,即便最后能得到胜利,事后的伤亡也绝对不是严绍愿意承受的。

何况为了山东战役严绍虽然储存了大量的弹药,但是弹药的数量就那么多。而装备了大量机枪等武器之后,单凭国内的工业产能明显已经有些跟不上弹药的消耗。

如果能在弹药消耗光之前就拿下朝鲜,这自然是最好的,可如果没有呢?严绍必须要考虑到这点,见好就收是一种美德,过度贪婪的话。很有可能会弄巧成拙。

所以严绍并没有要求台湾,而是打算等到下一次战争的时候再说…

――――――――――――――――――――

上述理由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非常正当的,毕竟这场战争明眼人都看的出来,中国已经赢定了。但是等到消息传回日本本土的时候,这条消息却在日本掀起了轩然大波…

毕竟如果答应了上述的条件,日本在华利益将会倒退许多年。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有――――――除了一个并不是很有价值的台湾(历史上乃木希典曾经提议把台湾卖掉,理由是没什么价值,为此他甚至还曾经和法国人私自洽谈过,只是最后没有谈成)。

事实上即便没有国内传回来的消息,加藤高明也不可能会答应这种条件,为此他甚至还找上了其他四国公使,毕竟在这之前四国公使已经隐隐表示过会站在日本政府这边。

然而在面对四国公使的时候,严绍说的也很清楚。

“这些都是我国应该得到的。我愿意接受调停只是给你们一个面子,并不代表我怕事,如果日本人不同意我的条件………等到山东的事情结束之后,我将会通过自己的方式索回我应得的一切…”

其实哪里需要等到山东的事情结束,就在严绍对着朱尔典等人出上述言论之后,驻扎在京津地区的部队已经开始包围日本在这一地区的驻军。

与此同时,得到严绍命令的张作霖和吴佩孚。也已经调动部队开始向日本在东北的那一个师团逼近。

不过那个师团到也聪明,张作霖和吴佩孚他们才刚有些动作,他们就已经躲进了旅顺要塞。

自从日俄战争之后,旅顺要塞曾经多次受到过日本人的加固。不能说固若金汤,但也称得上是易守难攻。想要攻下这个一个地方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并不是凭着国防军在东北的兵力就可以办得到的,所以张作霖和吴佩孚他们并没有立刻就动手,而是现在旅顺要塞和东北与朝鲜的边境处做好准备,等其他地区的增援到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