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百零七章 天佑大明(2 / 2)


寒风硕硕,禀然冷冽!

天津码头上,执勤的卫所将士缩着脖子躲在在水面的寮寨里,观察运河的情况。

天津是军港,大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

成为皇帝后,朱棣为纪念由此起兵的“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

也因此,与通州相比,水面上的漕船相对来讲会少一些。

突然,执勤将士发现河面上驶来浩浩荡荡的船队,大大小小漕船足有几十条,仿佛一支水师部队。

上面还有勇卫营的旗帜,迎风飘荡。

只是,令执勤将士不解的是,勇卫营是天子亲军,并没有水师部队呀?

他不敢怠慢,急忙解下腰间的响锣,吹鸣起来。

很快,卫所的千户带着几百人的队伍赶来,查看情况。

“没错,是朝廷的大军,快放行!”

千户透过单筒望远镜,发现船上除了勇卫营还有兵部左侍郎陈的旗帜,急忙命令将士撤除水面的栅栏。

而此时,在运河中间三百料的漕船上,陈奇瑜和黄得功等人站在宽阔的甲板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冷冽的寒风并不能吹散心中的热血,通过这次战役,事实证明大明的精锐并不逊于鞑虏。

关键是要有充足的情报,还有战斗的热情。

漕船靠近码头,陈奇瑜率领着得胜回京的勇卫营将士,走下漕船,整理队形。

同时,一队将士押着绑得结结实实的三十个建奴的牛录、章京还有萎靡不振的贝勒阿巴泰。

这是陈奇瑜特意留下来,作为献俘阙下的战利品。

今天,陈奇瑜他们要在天津卫歇息一晚,明天再赶往京城,在午门举行献俘仪式。

献俘,是中国古代五礼中军礼的一种。

军队外出征战获胜凯旋,除要在太庙祭告外,就是要举行隆重仪式,向皇帝献上俘虏。

并报告战斗情况,请示对战俘的处置,这是一种宣扬国威的重大仪式。

大明,已经好久没有举行这样的仪式了。

也因此,陈奇瑜做了充足的准备。

……

紫禁城,皇城阙楼上,崇祯皇帝扶着打扫得很干净的栏杆,南眺天津卫的方向。

陈奇瑜的夜不收已经向兵部禀报了他所在的位置,以及明日何时可以抵京,以便朝廷可以早做安排。

对此,崇祯皇帝及其期待。

他需要一场声势浩大的献俘仪式,来激发京城百姓和将士们的斗志。

“禀陛下,朝臣对于此次大捷热情高涨,纷纷言是天佑大明,真是可喜可贺。”

杨嗣昌站在崇祯皇帝身后,汇报今日朝堂的情况。

“哪里是什么天佑大明,还不是靠将士们浴血厮杀。”

崇祯皇帝撇撇嘴,不屑地说道。

这就是大明文官的德行了。

打败战了,就指责武将无能。打胜了,就是天佑大明。而武将,永远是用来背锅的。

可以说,文武失衡,也是大明将士战斗力不高的原因之一。

“陛下所言极是!”

杨嗣昌顺着崇祯皇帝的意思,恭维了一句。

“杨爱卿,明日随朕出城十里迎接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