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一二章 少年觉醒,破而后立(2 / 2)

自古以来,改革之臣都不会有好下场,商鞅前车之鉴就在那里,熟读经史的他们岂会不知?

但是,他们依旧鼓起勇气,去挑战,迎难而上。

哪怕失败了,勇气犹存,依旧让人崇敬。

而这份勇气,恰恰是自己所缺少的。

总想着趋利避害,明哲保身,默默做事,心中思索着自以为正确的改良之路。

却忘了自己是个少年人,而少年最重要的东西是――锐气。

老气横秋,圆滑世故,固然可以游刃有余。

然但凡主持变革,堪当大任之人,身上多半有一股锐不可当的精气神。

而自己,把这股锐气藏的太深了。

大宋真正缺少的不是多么优良的改革策略,只是打破近百年形成的禁锢枷锁。

当日渐熟悉之后,杨浩有种深切的体会,大宋是个繁荣璀璨的年代,却也是最令人绝望的时代。

改革无望,造反没戏。

一个被权贵、士大夫垄断的时代,一个被文人玩坏的年代。

变革,

唯有――

破而后立!

打破原有利益平衡,甚至是观念,才能重新谱写篇章,否则一切都是空话!

否则,最终就像梨花白一样,但凡有好东西会被人巧取豪夺。

好的观念,好的策略一出现,就会被一群自诩中庸平衡圣手,匡扶天下的文官们抹杀。

然后在醉生梦死,自我陶醉中,等待着北方草原日渐逼近的铁蹄……

只有当山河破碎,繁华尽灭之后,他们或许才会有一丝悔意与醒悟,可惜为时已晚。

作为时代的“先知”,杨浩不希望有那么一天。

不希望有靖康耻,不希望有“崖山之后无中国”……

上天既然让自己来到这个时代,不做点什么怎么能行呢?

为自己,为子孙,也为这个一俊遮百丑的时代的……

去TM的过刚易折,操蛋的圆滑世故,到最后不过尽是委曲求全。

人生岂能那般憋屈?

既是少年,自当锐气十足,锋芒毕露。

破!

鼓起勇气,去挑战一些丑陋,打开一个缺口。

而后立!

渠成,则清水自流。

能做多少,做多少吧!

既然来大宋走一遭,总要做点什么。

不求青史留名,只为少年意气,老来无悔。

梨花白,就当是开始的契机吧!

是你们吃相难看,丑陋卑鄙在前的,不说抽几个耳光回去,怎么着也得磕掉几颗牙才行。

也好让他们知晓,欺人太甚,必自取其辱。

也好让世人知晓,杨楼、杨家、杨三郎不是软柿子,不是谁想捏就能捏的。

也好让自己知晓,出走半生,归来仍有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少年锐气。

后世传说,王守仁在树下枯坐,格物致知,成一代圣贤。

杨浩也在枣树下坐了一夜,未成圣贤,但有少年觉醒,锐气锋芒。

反击,从今日开始。

杨浩找到沈放,请沈媛帮自己润色一封奏疏,一封弹劾奏疏。

意思自己能直白表达,但该死的文言文,遣词造句少不得需要人润色。

自家没有幕僚文书,只能劳烦沈媛帮忙。

而沈媛得知杨浩要弹劾的对象时,满是震惊,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