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95章:太学生活和早朝(2 / 2)

这是教育的一大能力,能给统治者摇出无数他所需要的人才!

朱见济简直爱死了这玩意儿!

——————

六月十二的早朝,朱见济端坐在金台之上,俯瞰朝臣,照例开会。

先有中书舍人杨贵芳咳嗽一声,随后站出来启奏道,“今年以来,大明与日、朝两国之间的海贸愈发频繁,且勋贵朝臣得诰命者益多。”

“昔年太祖诰敕勘合编号,以十天干为用,国王以礼字,追封以文行忠信字,文官二品以上以仁义礼智字,三品以下以十干。新制武臣诰命,初以二十八宿字,续编用千字文,后以《急就章》。今文官诰敕,十干已尽,堪合之号,亦是将完,请陛下定夺。”

朱见济表示天干用完就用地支好了,至于堪合编号,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即可——

阿拉伯数字其实在宋元之时便传入中国,也得到了当时一些学者的认可,觉得它们便于计数。

只是受限于古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及后面数学界的人才凋零,使其没有及时传开。

等朱见济老早命令户部统一用表格法制进行登记后,这种数字也跟着推广开去。

此前提到过,中国人骨子里是善于学习的。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跨越历史长河传承至今的文明,做不到“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早就得跟古巴比伦它们下去打麻将了,哪能活蹦乱跳的跟对方的后代子孙玩摔跤击剑?

后世迅哥提出的“拿来主义”,在被鞑清禁锢思想之前,在中国也是常见的。

甚至中国人的特殊技能,还能让他们把学来的东西发扬光大,原产地的人玩的都不如他们顺溜。

比如佛教,比如唢呐。

所以当大明发现这些奇怪的数字的确很有用,并且用起来很顺手后,只是念叨两句“蛮夷也有这等脑子”,然后就接受了它。

到现在,随着经济发展需要更多更迅速的计算,阿拉伯数字也跟着普及去了民间,为更多人接受。

朱见济表示他并不介意帮外国友人也提高一下数学水平。

随后又有朱仪出来报奏,“北边瓦剌暂平,然鞑靼内讧不止……毛里孩携小王子去之后,引起骚动,部落主互相攻杀,日益失控,昨日榆林镇来报,有鞑靼扣关劫掠,被击退后仍然徘徊于外!”

“令抚宁伯朱永率兵而去镇守榆林,鞑靼既然敢犯我大明,我大明自当以征不臣!”

朱永是此时名将,加上之前皇帝已经将平叛西南苗寨的一部分将领调去北边,分别充实了边镇诸关,还有宋诚一直驻扎于甘肃,想来是又要对蒙古进行一番猛捶了。

李贤跟着上奏,“兵可暂不可久,暂则壮,久则老……边关之兵自景泰六年发往北疆,本该一年一换,但至今只轮换了三次,兵将之间有思乡者众多。”

“此时宣府之外,少有兵戈,请陛下恩准当地兵将轮换休息,以安抚军心。”

朱见济也回忆起他的东宫六率出去后就没几个回来的,也蛮想见见他们,于是继续点头通过。

反正宣府、大同沿线敢于挑衅大明的部落基本被方瑛给打掉了,更多的蒙古人能歌善舞了起来,给驻扎在那里的士卒们放放假也好。

之后下朝,还有内阁会议。

朝会上面通常只是说些大致的事务,具体如何执行,则是要内阁开会商议。

因为涉及军务,朱仪还有升职为左军都督府长官的朱永也加入了这次会议。

陈循负责维持秩序,安排事务的讨论前后。

此时国库充足,有了钱便不着急分配的问题,所以阁臣讨论大事的时候,都颇为斯文,没有遇到矛盾就吵起来。

国家事物有时候跟夫妻相处是一个道理——

生活贫贱,便要百事哀。

朱仪和朱永也态度温和,跟李贤计较着加强西北边防方面需要的开销。

朱见济在旁坐着,偶尔插两句话,指导会议走向,心里颇为满意内阁的表现。

能让皇帝省下工作负担,这才叫内阁!

有这么多人辅佐的朱见济,现在很多时候只需要听内阁的报告,做好最终决定就行了。

不过等他们讨论完了,朱见济却是清咳一下。

“既然国事说完了,朕再说件小事吧……”

在坐的臣子都好奇的看向皇帝。

“朕近来身体不适,想将早朝时间推迟一些,不知诸位爱卿可否给朕一个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