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58章:安葬【本卷完】(2 / 2)


“郕”,除了是一个周代小国之名外,没有任何的美好含义。

然后他跟吴贤妃又被赶出宫,去了他的王府住。

他原本就是要做个不惹眼的王爷到死的。

可命运开了玩笑,他成了监国,又被于谦拉住衣袖,打断了他的惊慌失措,被臣子拱上了皇位。

捡来的皇位让景泰帝最初有些飘飘然。

但瓦剌围攻北京、战后要处理正统朝留下的各种烂摊子,让从来没有接受过正经皇家教育的景泰帝感到很棘手。

毕竟他连自己当皇帝的父亲都没见过几回,想学都没办法。

他努力学着史书里英明君主的作派,把架子摆起来。

有大臣投其所好。

在那段时间,总有人总结一些过去皇帝的名人名言,做了本简单的册子就交上去,为自己博取圣心。

景泰帝还得夸他们用心辅佐。

然后就是废立太子的事件。

当了几年皇帝却连自己的儿子都无法册立成继承人,这让景泰帝非常焦躁,感觉自己的努力在“正统”面前,一文不值。

好在后面朱见济有太宗托梦,解决了他的苦恼。

但年幼时候的磨难,登基后的放纵,以及宣宗皇帝壮年而逝的例子,让景泰帝对自己的身体有了隐忧。

他有时候来探望母亲,忍不住就会说一些这方面的事。

他知道自己应该克制一点,但皇权在手的快乐,儿子的懂事分忧,让景泰帝一边想着他得养生长寿,一边忍不住溜去后妃的床上。

其实,景泰帝也是贪慕权势的。

毕竟屁股做到了万人之上,就很难挪开。

但要涉政掌权的是他儿子,景泰帝也就放下了。

他是心软的。

朱见济听得哽咽。

“所以,放唐妃一马吧,让她去宫外青灯古佛的活着。”

“就听你父皇的话,不必他人殉葬了。”

“你父皇是心善的,总不能让他一去,就血流成河。”

皇帝大行的这段日子,景泰帝的后妃和宫人都惶惶不安。

她们以前尽力讨好的皇帝,现在成了要她们命的恶鬼。

妃子和宫人都非常害怕。

唐妃已经哭晕过去好几次了,甚至还尝试着吞咽香炉中的灰自杀,避免仁孝的太子追究她导致皇帝病亡的事。

朱见济深呼吸。

最后点了头。

“好!”

“不殉葬了!”

“以后都不用人来殉葬了!”

既然这是好爸爸的嘱托,那他肯定会去做好!

于是,从太祖高皇帝时就定下来的人殉制度就此废除。

几天后,礼部议定的大行皇帝庙号和谥号都出来了。

谥号为“尧天舜道圣治禹功神文汤武正仁行孝宣皇帝”,庙号则是为“世宗”。

朱见济将那谥号每个字都看了一遍,发现都是寓意良好的,便点头通过了。

但他没有认可“世宗”这个庙号。

世宗者,守成之主,还隐喻着皇族内部帝系的转移,让朱见济觉得不够完美。

在他看来,景泰朝能击退瓦剌,收复太宗皇帝到死都没能拿回来的大宁卫,并且安抚百姓,靠农会制度让很多人都吃上了饭,已经完全超出了“守成”的范围。

“何况我父皇受命于国家危难之时,退瓦剌全宗庙,皇位还不算正统吗?!”

“谁是正统?在凤阳守陵的太上皇吗?”

朱见济驳回了礼部的“世宗”庙号,自己精挑细选,最后不管不顾的,将景泰帝尊为“中宗”。

中宗者,社稷中兴之主,并且统治时期将国家带上新的高峰,是一个很好的庙号。

庙号之中,最好的就是“太、高、中、世”,即便是排序,朱见济也是不愿意好爸爸落于人后的。

最后,景泰帝葬入寿陵。

朱见济在寿陵旁边建了一座小庙,让唐妃在那里出家。

其余的妃嫔,愿意回家的便将之赐下银两放出宫,允许她们改嫁,不愿意的可以留在宫中恩养,由杭皇后管理。

几天后,登基称帝的皇太子宣布了新的年号。

等到还剩下半年的景泰十一年过去,大明朝便要迎来新的时代——

“乾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