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52章:景泰十年(2 / 2)


仝寅称是,然后由瓘玉局的代表陈研发言。

陈老五在皇家玻璃厂工作出色,加上研制出望远镜的功劳在,早在景泰八年,朱见济就实现了自己的一半诺言——

为陈老五请封了一个工部员外郎的官职,赐名“研”,并且让他们全家脱离匠籍。

当然,其他有能力的匠人也受到了同样的待遇,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让匠人们对于皇家更加的感恩戴德。

至于封爵的事……

朱见济也跟好爸爸提过,但景泰帝没有同意。

虽然儿子很严肃的跟自己商量过了,但他觉得匠户封爵还是有点离谱。

景泰帝还反过去教育儿子,“匠户本就低贱,给官做尚有前例,可封爵闻所未闻……”

“青哥儿既然看重他们的本事,那更该好生笼络……若是为父给他们封爵,他们感恩是为父而不是你。人心收买这样的好事,为父还是留给青哥儿来做吧!”

于是朱见济受教,打算等自己登基以后,再发散一下光芒。

不过他觉得,这一天还是晚来一些为好。

陈研拿着几张纸,对皇太子叙述这段日子的玻璃收益——

北边不用多说。

作为掌握部落生产资料大部头的蒙古首领们追求时尚高雅,对各种玻璃或者琉璃制品爱不释手。

在玻璃厂的产量随着炉子、温度等方面改良而随之提升后,玻璃厂还对外推出了“定制项目”,让顾客能拿到符合自己审美的产品。

于是各种玻璃骏马、雄鹰出现在了首领的帐篷里,而首领们通过卖羊毛获得的钱,也转了一手,重新流入大明。

虽然钱财数目不变,但双方都赚了。

南方部分,因为玻璃生意被承包给了南京的几家勋贵和官宦家族,每年的详细账目都得等七月份才能送到京城这边,所以略过。

不过同在大明市场,双方的情况和玻璃在江北地带的售卖应该差不了多远。

在玻璃产量提高后,不再局限于“军需”和对外特售,也走向了民间。

包装一下,把玻璃说成水晶,做成戒指或者发簪卖给民间小康人家,不仅有了新市场,“物美价廉”的产品也让他们收入颇丰。

另外,在充满孝心的小太子带头之下,京城的显贵家中,也流行起了以玻璃做窗的风尚。

这是在景泰帝病重期间,朱见济陪好爸爸养病附带的作品。

在充满苦药味和病气的房间里闷着,让太子殿下深刻忧虑景泰帝的病情会不会更严重。

门窗禁闭,也让室内缺少充足的光线,显得好爸爸因病苍白的脸更加阴沉。

于是趁着某天天气晴朗,景泰帝被儿子用自己的小羊拉车带出去晒太阳愉悦身心时,他就命人把未央宫的窗子从纸糊的,改成了玻璃挡板。

这些小动作完成的非常迅速,后面也的确让景泰帝感觉心里舒坦了许多。

等后面皇帝病好了,跟人炫耀自己儿子有多孝顺时,自然也会着重提一下这件事,引得他人纷纷效仿。

又给玻璃厂增加了一条新财路。

除了开辟新财源,玻璃厂也因为这几年的做大做强而不得不去京郊之地选了个更大的地方做厂子,对外招收起了青壮男子。

在飞梭和黄氏机普及来后,大明的纺织业已经是换了个模样,有大量的女工被纺织厂的薪资待遇吸引,主动或者被动的走出家门,开始依靠自己的劳动力,换取属于自己的报酬。

等女性手里有了收入,地位也相对提高了,这算是一种良性的社会变化。

但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被强行拆分,在生活压力之下,男子也不得不从地里走出来,通过其他办法获得更高的收入。

他们成了玻璃厂、水泥厂,乃至于车马行的新劳动力。

这些厂子的前缀都带着皇家字样,待遇自然是有保证的。

所以现在只要去这些地方看一眼,就能看到无数光着膀子,肌肉满满的哲学场面。

大明的经济,就在“男打铁女织布”的新发展模式,迅速的破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