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42章:景泰八年(2 / 2)

江渊因为劝谏皇帝不要过于放权给太子而被驱于地方,这在朝臣中也是流传普遍的。

有些人觉得江渊说的挺对,他不应该承受这样的处罚。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总让小太子代行皇权,久了出事怎么办?

眼下巩固地位的机会就在眼前,太子理都不理,直接证明了他对景泰帝的孝心并非虚假。

也让朝臣中心眼过多的那些人闭上了嘴。

“殿下!”

“有来自陕西的急报!”

于谦抽出一份奏疏,交给朱见济,“陕山褒城县有逆贼王斌作乱,于元旦之时率数千人暴动造反,并且立了伪号,国称极乐,年称天绣……”

朱见济皱起了眉头。

虽然他很想对这个王斌政权的名称进行吐槽,但到底是统治者。

于是他对于谦问道,“这个王斌,何许人也?”

“回秉殿下,王斌之流,本有军籍,后出家为僧,法号悟真,潜伏于陕山褒城县山中,秘密组织起了流民造反。”

“所以这人不但是个逃籍的军户,还是个和尚?”

“的确如此!”

难怪会建立起一个“极乐政权”,感情是觉得自己当和尚去不了极乐世界,得让人帮一把。

“兵部且和都督府商议,去安排人手平叛吧!”

朱见济已经习惯了封建王朝之下,基本每年就得来一次的造反和各种天灾。

像在景泰六年,刚刚平定的南方就再次出现叛乱,有苗民蒙能率兵攻取了龙里、新化、铜鼓诸城,并且自称“蒙王”。

在这场叛乱的最初,大明的官兵屡次镇压均不成,可见其威力不可小觑。

由于那时方瑛已经被调去北边抵御蒙古,南方难有名将,于是朱见济便任抚宁伯朱永和成国公朱仪为主副统帅一同前往,以定国公徐永宁为偏将,并配发了当时刚刚做出来的,最新一批的燧发枪。

朱永身为过去宣府总兵官朱谦之子,是个有实战经验的将门,带兵严谨,且有战功。

朱仪给东宫当了几年的保安大队长,也是练兵练出来了心得。

虽说他的确不像前者一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可总比死去的老爹朱勇靠得住。

而且在心底,朱仪是明白当年土木之变,也有他爹过早葬送了一批大明精锐的原因在。

等英烈祠修建起来之后,像张懋、宋瑛等人的功绩不可否认,可朱勇身居其中,难免让人嘀咕。

他是想证明自己,进而洗白下老爹的。

朱勇、朱永……

跟着抚宁伯一块出战,不也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天意吗?

所以在征讨苗民叛乱中,朱仪边看边学,等到战事接近尾声之时,已经是养出来了一身威风气。

徐永宁亦然。

二哈上了战场,总会激发一下体内的远古血统,成长为一头嗷嗷叫的野狼。

因为在景泰七年十二月,被官兵不断打击的蒙能决定铤而走险,率众攻平溪卫,企图夺取一个军事要地,遭到了当地都指挥郑泰等抗拒。

蒙能本人有幸被燧发枪爆头打死,朱永遂进兵沅州,连破鬼板等一百一十余寨,宣布平定了这次叛乱。

八年正月,距离这支平叛军队的回归还差几天。

结果陕西又来了个求佛求傻了的。

有了苗民之乱在前,王斌这点小动静,对于大明君臣而言,可以重视,但只能重视一点点。

“可是这些地方一叛再叛,还是需要讲讲的。”

小太子因为近日来的消瘦,从而不得不亲自提着腰带,摆出领导的架子说道,“西南偏远之地,多苗蛮之民,自古以来便缺少教化。”

“可我大明爱民如子,不可能让他们就此过下去。”

“诸位,这是前些日子,定国公为孤呈上的一份奏疏。”

“他在南边打了几个月的仗,想来比起我等高居庙堂,更能明白当地的情况,从而对症下药。”

“孤提前看过了,如今给你们也看看,该如何定论,可以之后再说。”

朱见济把手里的报告放出去,让臣子们自己探讨,算是为之后提出“改土归流”打了点基础。

他现在不少心思都放在好爸爸的病情上,也没有太多时间去搞些乱七八糟的,让这群大明精英自己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