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十九章 朕不惯他们(2 / 2)

在明知吃空饷的情况下,朝廷每年给他们拨付四五百万两饷银。

当然了,这其中除了饷银之外,还包括军需军械和每年修不完的城池费用。

一句话,关宁铁骑编着理由要钱。

其实,如果关宁铁骑忠心大明朝廷,崇祯皇帝觉得给银子也并不过分。

关键是祖大寿和关宁铁骑已经是半独立的军阀,他们已经听调不听宣了。

这就不能容忍了!

“为了安稳关宁军心,臣以为,可令登莱水师送粮一万石,银三万两犒赏三军,以表朝廷关切之意。”

说到最后,薛国观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不必!”

崇祯皇帝面沉如水,微眯着眼睛吐出两个字,然后对殿内的随堂太监吩咐道:“拟旨,责令祖大寿用心迎敌,严密布置城防。

敌酋皇太极只是牵制边关,为入侵鞑虏牵扯朝廷兵力,勿危言耸听扰乱中枢决策,否则必将严惩不贷!”

崇祯皇帝如此严厉的旨意,让薛国观暗自心惊胆战,陛下在此关键时刻,难道不怕逼反祖大寿和关宁铁骑?

瞧见薛国观面如土色的模样,崇祯皇帝不禁微微摇头,薛国观终究能力不足,难以担起大明朝廷首辅之重任。

而且,他也看不清时局,不够老道。

祖大寿要挟朝廷,他却想息事宁人,这岂非助涨了关宁铁骑的嚣张气焰?

朕不惯他们!

当然了,崇祯皇帝也笃定没到最后时刻,祖大寿不会降清。

因为,建奴给他的东西不可能比大明多。

而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拟旨之后,崇祯皇帝又解决了朝臣其他一些犹而不决之事。

其速度可以用一句来形容,快刀斩乱麻!

实在是没功夫跟他们瞎逼逼了,一切以军事为重!

陛下变了,这是每个离去的朝臣心里的感觉。

可究竟变成什么样,却似乎又难以言明。

坤宁宫偏殿,周皇后召开皇亲勋贵命妇的筹饷会议,也已经接近尾声。

凤椅上,望着下方的命妇,周皇后眼睛忽然湿润。

她想起自己的父亲周奎,深受国恩,却一毛不拔,没有起到示范作用。而如今自己在此劝捐,似乎很是惭愧。

但事在人为,她深吸一口气动情地说道:“陛下若不是国库如洗,用兵吃紧,无处筹措军饷,何至于向皇亲国戚借助?

各家皇亲都是与国同体,休戚相共。哪一家的钱财不是从宫中赏赐来的?哪一家的爵位不是皇家封的?

陛下也只是目前暂向各家借助一时,等到流贼剿灭,鞑虏遁去,国运中兴,再大大赏赐各家。

国家到了这样困难地步,本宫希翼各家慷慨解囊,共渡国难!”

周皇后这番话情真意切,下面命妇急忙回答谨遵皇后懿旨。

只是,具体如何,却是要回家商量了。

乾清宫内,崇祯皇帝听了周皇后的回禀,微笑地点点头并不以为意。

从一开始,他就没希望靠皇亲勋贵借助来解决大明粮饷问题。

但是,他要提前测试人心。

崇祯皇帝觉得,做人如果不懂感恩,那和禽兽毫无区别。

有仇报仇,有恩报恩!

刀柄握在崇祯皇帝手里,他要在御驾出征之前解决一些问题。

PS:诸卿,每天出去轮值,没有休假,天天都是忐忑中,投一波票票支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