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十六章动摇微风发(上)(1 / 2)

第十六章动摇微风发(上)

延昌殿被萧子良派兵保卫着,进出多有不便,可这也不能构成皇太孙不再进宫看望皇上的借口。一时间,被盛赞至忠至孝的萧昭业在暗地里成了朝臣们扼腕叹息、评头论足的对象——

“果然年纪轻就是浮躁!”

“照他这样任性妄为下去,到嘴的鸭子也迟早得飞。”

“年轻人,沉不住气啊!”

……

相形之下,竟陵王韬光养晦、礼贤下士、德才兼备、人中龙凤。皇上卧病以来,他日日进宫请安侍候,极尽人子之礼。至于围在延昌殿外的那一拨拨兵马,虽有僭越之嫌,但皇上白纸黑字的圣意摆在那儿,他谨遵皇命,又有何人胆敢置喙?

入朝为官多年,这一帮未曾结党、维持中立的老臣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察言观色、审时度势、闻风而动……无不是他们的绝技。“我看,竟陵王印堂发红,大吉将至。”一位发须皆白的老臣捋着胡子,笑吟吟地对一旁的老伴儿如是说。

外人说些什么,全然入不了萧昭业的耳。众臣颇有觉悟地直接将折子谏文递到了竟陵王府,除却萧子良一如以往地循着位分职责,将要务拣出来向监国的太孙禀明外,萧昭业闲游山水、乐得自在。倒是他手底下的人沉不住气了——好家伙!我们站在你这队,可是押上了全副身家,你就这么吊儿郎当?

于是乎,今天宋将军求见,明天陈大人递来拜帖,后天府中的大总管被底下人撺掇着来谏言……这些人找来的时候,要么皇太孙“正巧”不在府中;要么萧昭业舌灿莲花地说了一通,最后一句“稍安勿躁”将他们送走了。

直到一日,何婧英打发完一群来访的大臣家眷,夫人们叽叽喳喳的碎言渐行渐远,萧昭业方优哉游哉地自内室走出。

“刚刚底下人传话,母妃让你明天去一趟。”何婧英把玩着手中白亮的茶盏,一副看好戏的样子。

闻言,萧昭业喟然长叹:“深宫之中,消息怎么也传得这么快?”

“不然你以为!你这一反常态,连朝野都震动了,何况是往后富贵荣辱都系于你一身的东宫?我倒是佩服母妃的沉着,这么些日子了,才叫你前去问话。”

“既然我横竖躲不过一阵絮叨,那就去听一听母妃的教诲罢!来人,备轿!”

“我与你同去。”女子起身,一脸不情愿。

“你去了也是挨说的份,何苦来?在家等我回来用晚膳……”

“你以为我是义字当头,要与你同甘共苦啊?要不是母妃点名了要我与你同去,我又岂会自找麻烦?”

“母妃真是这么吩咐的?”他的面上浮起疑色。

“想那么多干甚么?去了东宫就知道了,走吧!”

何婧英推搡了他一把,抱着“早死早超生”的念头,壮士就义般昂首阔步地往外走去。

偌大的东宫,失去了那一人,就显得格外冷清。由春入夏,灼热空气、满目青翠却暖不了砖瓦的清冷。行走其中,萧瑟得有如那每一年的数九寒冬,凄凉得好似那不久前的素车白马。

那个曾顶着太子妃头衔的女人一瞬之间苍老了许多,声嘶力竭地哭过之后,她有了两个全新的身份——先太子遗孀、皇太孙太妃。红砖碧瓦之下,她成了这座府邸真正的主人,之前被架空的权力一一回到手上,可她高兴不起来。这段貌合神离的婚姻在这二十几年间,抽丝剥茧地带走了她漆墨般的青丝,她银铃般的笑声,她芒焰般的憧憬……然而,当镜碎之时,她才刻骨地意识到,哪怕是在镜中看到的那扭曲的世界,想多瞧一眼,已是妄想。

“免礼,都坐吧!法身,你可知我为何唤你前来?”

“儿臣不知。”

“外头的流言可谓捕风捉影、无孔不入……”王宝明轻叹口气,“连我听着,都觉得心寒。”

萧昭业微笑道:“既是流言,又岂可轻信?母妃大可放心,儿臣自有分寸。”

“三人成虎,人言可畏啊!都弱冠的人了,孝道不必我再教你了罢?”

“儿臣明白。现下时机尚未成熟,还请母妃稍安勿躁。”

“时机尚未成熟?”王宝明秀眉一拧,“都这个节骨眼上了,还说甚么稍安勿躁!父皇龙体抱恙,将这天下大事都交付与你,可见对你抱有莫大的信任与期望。你如此不加珍惜,不仅让外人看笑话,就是父皇届时有意传位,也会碍于众意。你难道不知其中厉害?”

“儿臣受教了。”意识到任何异议只会引起新一轮的说教,萧昭业唯有顺着她的意思,点头应承。

“既如此,你可知道该怎样做了?”

“儿臣……”